軋件在軋制、熱處理、冷卻及運輸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缺陷,在冶金加工廠中常用矯直機加以糾正。矯直在冷軋、熱軋等軋制過程中已成為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藝。矯直機除能糾正軋件的型位缺陷以外,還有破鱗、抗皺和改善軋件產(chǎn)品機械性能的作用。隨著用戶對軋件,特別是對冷軋板、熱軋板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,就如何提高矯直機本身的機械性能、加工精度及延長維修周期、降低生產(chǎn)成本也成為冶金機械研究的內容。 以熱軋矯直機為例,其支承輥由多輥組合,支承輥上下兩兩與工作輥交錯排列,熱軋板則在兩排工作輥間通過,其在縱向和橫向得到矯正。為了矯直質量,矯直機的工作輥均采用直徑較小,容易彎曲的單一直輥形,而支承輥則采用可單體調節(jié)的軸向分段形式,以控制工作輥的彎曲撓度。上、下支承輥基本結構相同,均采用輥頸軸承雙支承結構。下支承輥考慮在矯直過程中便于去除氧化鐵粉等雜質的因素,工作表面呈螺旋槽,并在安裝時,同組內及組與組之間,左右前后均以交錯螺旋方向配置。 矯直機支承輥結構的缺陷 (1)軸承承載能力較弱,使用壽命較短 矯直機支承輥采用雙軸頸支承,軸承安裝部位受到限制,軸承承載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矯直機的要求。 (2)軸承密封性差,潤滑條件不足 由于軸承安裝在輥頸部位,輥頸又小于輥身直徑,因此,軸承在工作中受外界氧化物的侵入可能性較大,再加上采用集中給脂的潤滑方法,潤滑脂很難進入軸承內部,從現(xiàn)場維修工作中發(fā)現(xiàn),極大部分軸承的損壞均屬氧化物入侵,堵塞軸承的正常運行。 (3)支承輥運動精度差 新型矯直機支承輥的結構優(yōu)點 1.提高了支承輥的承載能力 將傳統(tǒng)的雙支承結構改為滾筒型結構,支承輥作為一個滾動軸承單元,即支承輥輥芯作為軸承的內套,支承輥的輥體作為軸承的外套,在輥芯和輥筒間安裝滾動體,支承輥的兩端直接由墻板固定。 2.提高了軸承的密封性能 新結構矯直機支承輥的軸承滾動體在輥筒內,同時兩側采用內骨架雙唇口密封,大大提高了軸承密封性能,有效防止了氧化鐵皮進入滾動體 間。對已使用的新結構的支承輥拆開檢查,在軸承元件內,幾乎無氧化鐵皮及雜物進入滾動體,內外滾道的工作表面磨粒磨損現(xiàn)象也不再發(fā)生。 3.有效地提高了支承輥本身的運動精度 由于支承輥與墻板采用無滾動的支承,所以支承輥的運動精度只取決于滾筒、輥芯和滾動體三者的加工精度,因此影響運動精度的累積誤差的因素就少。(圖/文www.gynyjd.cn) |